咨询热线:
联系我们

基本内容原名黄平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1931年9月18日。1941年增设高中部,向邻县招生,成为完中,更名为黄平县立中学。黄平民中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先后有蔡亚飞、李吉生、唐远霞三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现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0人,中级教师69人。专任教师159人,本科学历145人,达标率为95%,平均年龄为34岁,平均教龄为11年,符合“四化”要求。先后历15任校长,著名校长有杨正凡、吴少峰、余介侯、谢良德等。共毕业初中16期,高中6期。校址在新州镇龙渊路(现灯光球场、工人俱乐部一带),面积仅十余亩,校舍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6幢,约三千平方米。另附设有谷陇分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0日黄平解放,1950年3月,镇远专署决定将黄平中学、谷陇分校、旧州人民中学合并为“贵州省立黄平中学”,分设新州部、旧州部。谷陇分校并入新州部。同年6月,任命张玉环同志兼校长。1951年9月,奉省人民政府令,新州部改名为“贵州省黄平民族中学”,旧州部单独成立“黄平中学”。  1953年8月,学校迁入现址,1956年恢复高中招生,成为完中。1958年“大跃进”中又改名“黄平中学”。直至1982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现名,并列入省属重点中学至今。2000年,县政府决定将原“黄平职校”并入黄平民中,成为学校的“职教部”,使黄平民族中学成为一所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级中学,面积也由原来的50余亩扩大为64亩。  黄平民中解放后不断成长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软硬件的建设步伐。从1999年起,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实施“四制一目标管理”,五年实践,努力创新。教研教改,成绩显著,近五年来,该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报章上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有50多篇获奖,英语组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民族地区高中外语学习策略》论文,荣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这是贵州省第一次在此类全国学术年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黄平民中的校、处两级负责人绝大多数仍在第一线任课,“双肩挑”者达10余人,既是管理能手,又为教学骨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少人被评为省、州、县先进工作者。  教师爱校敬业,关心学生,钻研业务;学校努力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福利,稳定师资队伍,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之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全体教师正为达到此目的而努力。黄平民中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型高级中学,有13个民族的女儿在此学习。学校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学生互相尊重,互助共进。校内各族学生团结和睦,亲密无间,学校因此获得州、省授予“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的称号。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黄平民中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体教师辛勤耕耘,锐意进取。近五年来,每年向各类大学输送数百名优秀人才。自1977恢复高考以来,黄平民中升入大专以院校的达4000多人,其中被重点大学录取的达300多人。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黄平民中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和特长,寓教于学,乐在其中。学校坚持开设音乐课、美术课,每逢“五·四”、“一二·九”组织文艺汇演;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球类”和“田径”运动会;成立合唱团和各类“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定期举行绘画、书法、盆景等展览。还组织校男女篮、排、足球队,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多年来,该校学生的达标率都在90%以上,受到上级表彰。  学校重视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不少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书法、文学创作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梁凤梅获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女子乙组100米、200米冠军;涂玉香(女)获全省“安酒杯”中学生作文竞赛第一名;张彦舒获全国中学生“新时期读书竞赛”特等奖;江普庆参加“全国中学生物奥赛”决赛获三等奖、“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罗玉鸣获“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等。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施行。  学校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校工会是校长和党总支实施民主管理的助手,校工会经常深入基层,团结全体教职工,积极参政议政,献言献策,努力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组织会员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由于成绩显著,被上级评为“先进基层工会”,并授予“模范教工之家”称号。  黄平民中的共青团工作抓得好,成绩突出,是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校团委连续三年被上级团委授予“红旗团委”光荣称号,所办的“业余团校”被团省委评为“合格团校”,并予挂牌。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起到了带头作用,受到社会好评,2003年被团省委评为“青年文化下乡”先进集体。  建国以来,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鼓励,获得许多荣誉,摘要简介如下:  1954年4月,中央教育部派出以民族教育司李硕民科长为首的视察组到贵州调查民族教育情况,视察组对黄平民中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认真调查,于5月份作出结论:“黄平民族中学在贵州省的民族中学中,学校的计划、教学活动、校风、校纪、校容等方面均属上乘。”  1956年8月,黄平民中语文组刘汉兴老师被评为省级先进教师,出席了贵州省第一届文教群英会。  1957年2月,副校长顾伯华被选为“贵州省赴京观光团”成员(唯一的汉族团员),3月2日受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还参加了当年“五·一”节天安门观礼。  1961年,刘国才老师被评为省级劳模,出席了贵州省第二届文教群英会,并应邀到贵阳师院作报告。  1989年,庄国钧老师被评为省级先进教师。  1994年,潘开凡校长被评为省级“三育人”先进教育工作者。  1994年,蔡亚菲老师(女)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在此之前的1991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3年,副校长李吉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授予全国优国教师奖章;1996年被评为中学物理特级教师。  1998年,唐远霞老师(女)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9年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后被评为特级教师。  此外,获州、县两级先进奖励者,数以百计,在此从略。  集体荣誉方面,更是硕果累累。  1984年,学校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1986年被评为省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1987年被评为“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1990年学校党支部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2年8月,获省教委、省体委、省民委、省总工会、省农业厅、省民政厅、省残联等七家联合授予第八届省运会“体育先进单位”。  1992年获全州高完中教学质量二等奖。  1993年在全州高完中督导评估中,被评为“先进学校”。  2000年12月,被州政府授予“全州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9月,荣获州人民政府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4年4月10日,学校评出第一批骨干教师(校级):陈泽甫、王登万、龙子平、吴赣瑶、杨文才、欧阳光、尹柱林、时平、熊莉、赵世碧、杨廷春11人。  在此之前,该校有特级教师李吉生、张家荣,全国优秀教师蔡亚飞、李吉生、唐远霞,省骨干教师张家荣,全国优秀教师李小平等。  4月27—30日,全州第四轮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及州级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专家对该校进行认真的督导评估,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2005年元月,经州人民政府下文,评为州级示范性高中,并获二等奖。  2004年,该校高考又取得可喜成绩,录取重点大学67人,本科383人,大专328人,合计录取778人,创历史新高,其中江普庆同学以671人的成绩荣获全州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和优秀考生均获得县委、县政府重奖。  2004年11月,经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联合会和省青年联合会(团省委)严格审查和考核,该校李小平老师加入“中国地方优秀青年赴日本访问团,到日本进行为期18日的访问考察,对日本的高中教育改革进行具体了解,一切费用均由日方承担,这是黄平民族中学自建校以来第一位以正式身份应邀访问外国的教师,是黄中的光荣。  该校教师参加全州第二届优质课比赛获优异成绩,英语教师李小平、语文教师胡瑶、体育教师鲍龙均荣获全州优质课一等奖,为学校增加了荣誉。  此外,各方面获县级奖励的数以百计。  这些奖励,即是学校的光荣,更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鞭策和鼓励,激励该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黄平民族中学建校70余年,先后培育了高、初中毕业生近二万人。一部分人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成绩;更多的是分布在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校友们共同为家乡和母校争光!  著名的校友有:  王朝文(苗族,原贵州省省长)、王锐宗博士(留美科学家)、潘迎华(苗族,中国美协会员)、吴治清(苗族,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明渊(苗族,中国作协会员,专业作家)、潘世钧教授(原贵州民院副院长)、谭照华(研究员,电脑专家)、张兴永研究员、雷安平教授(苗族,湘潭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罗义群教授(苗族,黔东南师专副校长)、黄润秋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林博士(中国石化总公司驻土库曼共和国代表)、还有方黔平博士,龙江平博士、郑建新博士、段培佳(女)博士、李继凯博士、黄建昌博士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校园建设,日新月异,先后新建了实验大楼、教学大楼、大礼堂、教工宿舍、学生宿舍等。进入新世纪后,发展更快,又建成办公大楼、科技大楼、女生公寓、新教工宿舍等。每值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满目辉煌,更为壮观。校园面积105亩,全校建筑总面积已达50000平方米,为解放前的近二十倍。现正作全面规划,进一步搞好绿化、美化、亮化,为创造一个安静、美观的育人环境而努力。